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君主,其身世与姓名历来为历史学家和普通民众所津津乐道。尤其在姓氏问题上,关于秦始皇到底姓啥的讨论,至今仍不时引发争议。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秦始皇,名政(一说名“正”),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关于他的姓氏,最常见的说法是“嬴姓,赵氏”。这一说法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然而,这里的“赵氏”从何而来?为何秦始皇会被称为“赵政”?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到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
在先秦时期,贵族的姓氏关系重大,不可不察。《史记》中的记载之所以会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马迁对于先秦贵族姓氏知识点的不足。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曾指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这一制度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广泛遵循。对于秦始皇来说,他出身于秦国王族,其姓为“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氏”的确定则相对复杂。
根据历史记载,秦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颛顼。颛顼的苗裔孙女脩因吞食玄鸟卵而生下大业,大业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大费的,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这便是嬴姓的由来。然而,嬴姓子孙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分散,有的继续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有的则迁徙至四方。到了商纣王时代,嬴姓子孙中有一位名叫造父的,因驾车有功被封于赵城,从此这一支嬴姓子孙便以“赵”为氏。
秦始皇的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封于秦地,从此这一支嬴姓子孙便以“秦”为氏。因此,从血统上来说,秦始皇既是嬴姓的后代,也是赵氏的一支。但问题在于,当他继承秦王之位后,他是否还应该被称为“赵政”?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贵族在成年或继承家族地位后,往往会以封地或官职为氏,而不再使用出生时的氏。秦始皇在继承秦王之位后,他的身份已经从赵国的质子之子转变为秦国的国王,因此他应该被称为“秦政”而非“赵政”。但为何《史记》中仍称其为“赵政”呢?
这可能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天下已经过去了很久,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汉武帝时期,姓氏已经合一,不再像先秦时期那样严格区分。因此,司马迁对于先秦贵族姓氏制度的了解可能并不深入,这导致他在撰写《史记》时出现了混淆。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姓赵氏”的记载可能是出于政治谣言或口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虽然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但东方六国的不满和攻讦从未停止。一些好事者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故意给秦始皇编造了一个“赵氏”的身份,以此来诋毁或嘲笑他。这种政治谣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罕见。
除了“嬴政”和“赵政”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秦始皇姓名的争议。例如,有说法认为秦始皇应该被称为“吕政”,因为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因此并不能作为定论。
实际上,秦始皇的姓名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不清和后世学者的解读差异所导致的。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秦始皇的确切姓名。但无论如何,“嬴政”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在赵国首都邯郸出生的质子之子,最终成长为统一六国的伟大君主。他建立了强大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暴政和奢侈生活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关于秦始皇到底姓啥的争议虽然一直存在,但并不能改变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和改革者,他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秦始皇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教训,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